當前位置:全球供應網(wǎng) > 技術(shù)中心 > 所有分類
文物建筑主要是指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和構(gòu)筑物。國家先后公布的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268處,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這些建筑物多數(shù)年代久遠,長期暴露于自然環(huán)境中,容易遭受雷電侵害,一旦破壞就難以修復,成為的遺憾。因此文物建筑防雷措施要更加全面和細致?!锯x和浪涌保護器】根據(jù)相關(guān)標準要求,就“文物建筑的防雷措施”做如下分享:
一、明確文物建筑的防雷防分類
根據(jù)文物建筑的重要性、所處環(huán)境及發(fā)生雷擊可能性、雷擊史等將文物建筑物防雷分為三類:
(一)文物建筑中的一類防雷建筑物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筑;
年預計雷擊次數(shù)小于0.05次/年、或有雷擊史、或高度超過26m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筑。
(二)文物建筑中的第二類防雷建筑物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筑;
年預計雷擊次數(shù)小于0.05次/年、或有雷擊史、或高度超過26m的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建筑。
(三)在可能發(fā)生對地閃擊的地區(qū),其他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的文物建筑,劃為第三類防雷文物建筑。
二、外部防雷裝置的設計
外部防雷裝置主要是由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組成。文物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裝置設計如下:
(一)接閃器
1.接閃器采用接閃帶、獨立接閃桿、接閃帶與短接閃桿組合等形式。設計時應充分結(jié)合文物建筑物的類型和屋頂制式,優(yōu)先采用對文物建筑影響最小的辦法;
2.屋頂面積較大需設置接閃網(wǎng)時,類防雷文物建筑物接閃網(wǎng)的網(wǎng)格尺寸小于等于10*10或12*8,第二類防雷文物建筑物接閃網(wǎng)的網(wǎng)格尺寸小于等于20*20或24*16。第三類防雷文物建筑物不設接閃網(wǎng)。當敷設在正脊上的接閃器能保護到文物建筑的檐口時,可僅在正脊、垂脊或戧脊設接閃器;
3.不宜在建筑體上設置接閃器時,可在文物建筑周邊設置獨立接閃桿。獨立接閃桿應將文物建筑置于直擊雷保護范圍內(nèi);
4.文物建筑上有大尺寸金屬物(鐵桿、鐵鏈、金屬寶頂?shù)龋┓辖娱W材料規(guī)格時,可作為接閃器;
5.高度超過60米的文物建筑要防側(cè)擊雷;
6.文物建筑屋面上的金屬物體要就近與接閃器連接。
(二)引下線
1.布置引下線時,應從文物建筑物上接閃器下端焊接牢固后沿山墻、后檐墻、墻角或塔身、檐柱順直引下。建筑物正面應避免明敷。當建筑物通面闊長度大于引下線規(guī)定的間距時,可僅在正面墻角各敷一根引下線,同時可增加山墻、后檐墻及墻角引下線的根數(shù),類防雷文物建筑引下線平均間距小于等于18米,第二類防雷文物建筑引下線平均間距小于等于25米;第三類防雷文物建筑引下線不少于2根,間距不做要求。
2.引下線應用最短距離與接閃器、接地裝置進行電氣連接,選材要符合要求,類防雷文物建筑的引下線采用銅材;
3.外露引下線距地面2.7米以下的導體要采用耐沖擊的絕緣層隔離。
(三)接地裝置
1.文物建筑接地裝置宜采用相互連接形成閉合環(huán)形的接地裝置,文物建筑保護要求較高時,可采用獨立接地體;
2.類防雷文物建筑的沖擊接地電阻值小于等于10Ω,第二類和第三類防雷文物建筑的沖擊接地電阻值小于等于30Ω;當土壤單組率較高,接地裝置的沖擊接地電阻難以達到要求,可采用多支線外引接地裝置、深埋接地體或置換低電阻率土壤等方法進行降阻;
3.接地裝置距文物建筑出入口或人行道等人員可能經(jīng)過的地方時,水平距離不小于3米,但是由于施工條件受限,水平距離小于3米時,應采取防跨步電壓措施,敷設5厘米厚瀝青層或15厘米厚礫石層,使地面電阻率大于50kΩ?m,同時設置護欄、警示牌等,防止人員進入。
三、屏蔽與等電位連接
進入文物建筑的金屬線纜的鎧裝層和金屬管道應與建筑物的防雷裝置進行等電位連接。未采取屏蔽措施的線纜與防雷裝置要保持一定安全距離,其中類防雷文物建筑不小于20厘米,二類、三類不小于10厘米。
四、電氣系統(tǒng)和電子系統(tǒng)的防雷設計
所有類型防雷文物建筑的電氣系統(tǒng)和電子系統(tǒng)均應采用浪涌保護措施。電氣系統(tǒng)應采用三級電源浪涌保護,即總配電柜、各級分配電柜及重要設備前端應安裝適配的電源浪涌保護器;電子系統(tǒng)包括通信網(wǎng)絡、有線電視系統(tǒng)、監(jiān)控設備、監(jiān)控中心、機房等,各信號線路上安裝對應適配的信號浪涌保護器;有天饋信號設備的地方,在信號線路上安裝天饋信號浪涌保護器。這些措施缺一不可。
五、文物建筑的日常防雷維護與管理
文物建筑防雷裝置應設專人負責日常的檢查、維護和管理。在發(fā)生雷擊、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后,應及時檢查,發(fā)現(xiàn)隱患應及時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