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全球供應網(wǎng) > 技術中心 > 所有分類
機械相互運動部件的金屬面之間存在著摩擦,即便是精細加工到“鏡面”程度的工件表面,在顯微鏡下還是可以看到縱橫的“溝壑”。金屬面之間相互運動時,尤其是在重載之下,這些“溝壑”相互卡咬,發(fā)生擦傷、熔化,甚至燒結,宏觀上就表現(xiàn)為機械的摩擦和磨損。雖然金屬抗磨可以通過精加工摩擦表面以降低其摩擦系數(shù),但通常還是通過潤滑油脂等油性物質(zhì)作為潤滑介質(zhì),在兩個滑動表面間建立油膜。足夠厚度的油膜能將相對滑動的零件表面隔開,從而達到減少磨損的目的。
例如發(fā)動機工作時,活塞、活塞環(huán)和汽缸壁之間,連桿大頭和曲軸頸、連桿小頭和活塞銷之間,以及控制氣閥的傳動系統(tǒng)等運動部件都處于高溫、高速和高壓下運轉(zhuǎn)。金屬之間若是干摩擦不但會增加能量消耗,而且摩擦產(chǎn)生的大量熱會在短期內(nèi)使摩擦面的金屬發(fā)生磨損、熔化,甚至燒結。發(fā)動機油進入摩擦部件后,能在摩擦面之間形成一層油膜,防止金屬的磨損,同時還可起到清洗、降溫等綜合作用。
潤滑油脂的抗磨技術途徑基本上有以下二種:
1、流體抗磨:通過提高潤滑油基礎油黏度形成物理吸附膜,降低摩擦系數(shù)及提高抗載荷能力。油膜的厚度與潤滑油的黏度和它對金屬表面的吸附力有關,黏度大比黏度小的更容易形成油膜。
2、化學抗磨:通過加有添加劑的潤滑油,進一步提高抗載荷能力。如在基礎潤滑油中添加極性物質(zhì)添加劑,在潤滑過程中,極性物質(zhì)與金屬表面發(fā)生反應,可生成化學吸附膜?;瘜W吸附膜是添加劑與金屬表面以化學鍵形式連接生成的金屬皂,在較高的溫度才會遭到破壞,化學吸附膜比靠黏度產(chǎn)生的物理吸附膜更牢固,其強度比物理吸附膜提高5~10倍。因此,從節(jié)能的角度出發(fā),一些在高速條件下使用的潤滑油配方采用的技術路線是“降低黏度減摩,增強化學抗磨”。
然而,在機械設備的運行中,摩擦和磨損又是不可避免的,有時必要的摩擦還是設備正常運轉(zhuǎn)的先決條件,如摩托車上的離合器、汽車上的自動變速箱、工業(yè)設備上的液力偶合器、導軌等,都需要相互運動的部件表面具有一定的摩擦力。
了解更多潤滑油知識,http://www.youbosy.com,:。